骨骼大約占體重的10~20%,肌肉則占體重35~45%,可以說是人體最有份量的系統。生活中一切行走坐臥、追趕跑跳都要靠它來完成。因此,筋骨關節問題,是使年輕人無法工作的主要理由,令退休者無法遊山玩水的最大阻礙,更是年長者失去自我照顧能力的首要原因。
強筋健骨不但是維持青春活力的根本要訣,更是改善代謝性疾病的基本方法,預防失智與失能的有效途徑,還是減少跌倒等意外傷的具體手段。因此強化肌肉骨骼關節機能,是健康促進中絕對不可或缺的一環,也是最簡單有效、最容易著手的法門。
為什麼我們對筋骨耗損毫無警覺?
盲點一:以為不痛就沒事了
臨床上有個十分重要的問題,那就是疾病的「復發率」有多少,以及最後發展的預測。骨科最常見的問題就是「痛」,但我們身體對痛有很大的預備容量。大多數早期的疼痛,身體都不會「察覺」,是處在「包容狀態」,使我們得以繼續維持日常生活。只有當我們偶爾靜下來時,才會感受到那些不適。但忙碌與壓力會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忽略這些身體的「抱怨」,直到問題變嚴重,才想到要就醫。
盲點二、以為關節少用就是保養
關節不活動,更容易損傷,多數人都了解,過度使用筋骨關節,的確是加速老化或發炎的重要因素。有氧健身,讓不少追求窈窕的女性吹起一陣風潮,跟著做之後,有些反而飽受關節炎、肌腱炎之苦;另外,從事粗重工作、激烈運動者或體重過重的人,關節也會磨損得特別快。或許因為如此,讓不少人想要「愛惜」關節,而大幅減少使用關節的機會,不過他們卻不知道,關節不活動,可能會損壞得更快。
長期久坐的姿勢,會增加骨頭與骨頭間關節面的壓力,尤其坐在矮椅子或矮沙發時特別嚴重。髖關節壓力也會隨著彎曲的角度而增加,坐得越久,壓力越大,當我們坐著,且身體前傾時腰椎的壓力最大,如果是陷坐在軟沙發椅上或坐在床上,特別是柔軟的床墊時,壓力更大。
盲點三、以為每天散步就可以了
二、三十歲時,漫不經心的散步是無法提供年輕身軀所應該有的訓練量,運動要有一定的強度,而且達到足夠的肌肉負荷與心率提高,才能產生效果。因此,不同的年齡層應該有不同的運動量及運動期望值
盲點四、以為認真做運動,關節自然好
不適當的運動會加強筋骨耗損,近年來網路資訊發達,特別是像Line,WeChat等即時通訊軟體,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,許多人會經常轉傳各類訊息,其中運動減重及健康相關訊息更是主要的話題,在這些網友瘋傳的訊息中,似是而非、甚至顯然錯誤的資訊也無可避免,如果胡亂相信或是運用的話,對身體來說,其實是一種傷害。
例如,門診中就經常看到:每日做了過度頻率的蹲下站起運動、採取了角度過大的「深蹲」訓練、肩關節患者做了不適合他的甩手運動、過度的前屈彎腰運動、不合適的跳躍、不恰當的轉頸扭頸、過度的負重訓練等等,都可能導致肌肉韌帶受傷、使脊椎壓力異常增加、關節加速磨耗老化。因此,在收到各種訊息前,審慎思考,甚至尋求專家建議是有必要的;至於要不要再傳出去,也應該想一下吧!
盲點五、以為必要時換個人工關節就好了
關節置換手術有其極限與風險,一般說來,置換的關節平均約可使用15~20年,對大多數手術年齡約六、七十歲的患者而言,15年堪用率為80%,20年則為75%,然而對55歲以下接受手術的患者而言,特別是年紀越輕的患者,人工關節的耐用度越差。加上活動量較大,受傷機會也大,人工關節的磨損較快,耐用年限甚至可能縮短成5~10年,所以,有生之年就有很高的機會要接受多次手術治療,雖然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已是發展成熟的技術,但也是項重大手術,只適用於嚴重且接受其他保守性治療仍然無效的患者。
換了關節後,身體活動的量與運動量也會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,例如蹲踞、過度彎曲、跳躍、跑步、負重、長時間負荷等增加關節耗損的動作,宜儘量避免,以增加人工關節的耐用年限。要知道,一旦活動量下降,間接就會影響到人體的整體健康狀況,並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。倘若關節附近有外傷或跌倒骨折的話,治療的困難度也會大幅增加。
盲點六、以為必要時開刀就好了
手術只能改善部分退化症狀,醫療本身有其極限與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,尤其面對退化這一類問題,更必須抱持著謙卑的心。嚴格說來,手術只能改善部分退化症狀,千萬別以為,動動手術就能讓你恢復過去的生龍活虎,尤其是脊椎手術,通常退化性脊椎病變手術順利完成的前幾個月或幾年,可以減輕患者症狀,但一段時間後,估計大約15%(5%至40%)的患者,仍然承受相當程度的疼痛或症狀。最主要的症狀包括疼痛、變形、臨近脊椎的加速退化、植入物的衰竭。脊椎手術後如果疼痛程度不減反升,或者患者期待與手術結果落差很大,稱之為「脊椎手術失敗症候群」,想透過手術「一勞永逸,回復青春」幾乎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千萬別忘了,保健永遠比治療來得更重要!
盲點七、以為老了就是這樣
有效保養能提升筋骨關節力,從全世界各大醫學中心的研究報告中就知道,筋骨的改善訓練到90歲都可以做。想要年輕,就得維持肌肉力量,有筋骨力就可以跑遍天下。現在老人賽跑早已見怪不怪了,每個大型馬拉松賽都會看到不少勇氣可嘉、精力充沛的白髮老者,更何況是正在人生道路上衝刺的年輕人呢!「體育訓練的目的不在誰跑最快,而是誰跑最遠,跑最久。」
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(簡稱PRP)是新式療法,不少民眾躍躍欲試。PRP療法雖優點不少,但並非各種病症都適用,醫師指出,PRP療法僅證實對早期關節炎與慢性肌腱炎有效,也可先選擇玻尿酸、葡萄糖注射等便宜的治療方式。
肩頸疼痛可先復建,或採較便宜的方式治療,例如一針千元左右的玻尿酸,或健保有給付的皮質類固醇等,若成效不佳,再與醫師討論是否採用PRP或者傳統手術進行治療,PRP對於銀髮族的早期關節炎與慢性肌腱炎確有療效,但價格甚高;若是注射玻尿酸、葡萄糖的增生療法,也有類似療效,其原理是重新啟動身體的發炎反應,進而自己製造新的生長因子,療效比PRP差。
骨科復健,PRP治療:2992-9191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