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臺灣健康檢查盛行,常常有人篩檢到感染幽門桿菌但是卻沒有臨床症狀,因而對於是否需要接受治療產生疑惑。事實上感染幽門桿菌幾乎都會導致慢性胃炎,大部分無症狀的感染者多處於此一階段,經年累月個人依不同速率演進,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人會引發潰瘍,若感染而未治療,未來發生胃癌風險會大幅提升,因此,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理可避免日後病變的產生。

 

幽門螺旋桿菌( Helicobacter pylori )是螺旋狀具有纖毛的細菌。感染幽門螺旋桿菌,有的人不會發生不適症狀;有的人會因感染導致胃酸過多,併發幽門部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;另有一類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,發生慢性胃炎,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。若是能將幽門螺旋桿菌根除,則潰瘍復發的機率將由原來的 50% 降為 10%左右。

 

幽門螺旋桿菌檢測:

1.經由內視鏡切片:能快速尿素酶試驗或組織學檢查來得知是否感染幽門桿菌,也可進行細菌培養以了解其對於抗生素的抗藥性。

2.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:為醫院最常用來偵測幽門桿菌的方法,把含有碳十三的尿素喝入胃內,若細菌存在,其尿素酶可將尿素轉變成氨和二氧化碳,測定病人呼氣的碳十三含量,可以檢驗幽門桿菌的存在。

3.血清抗體測定法抽血測定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抗體。若有抗體表示過去曾經感染或現在正感染幽門桿菌,因而臨床上較難使用血清法確認是否目前仍為帶菌者,最好搭配其他檢查來確診。

4.糞便抗原測定法: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,偵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,此法因為僅需採集糞便因而簡易安全。

 

幽門螺旋桿菌治療:

根除幽門螺旋桿菌,現在採取三合一療法(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PPI 加上兩種抗生素),治療 7 ~ 14 天,可達 90 % 以上的療效。但這些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,少數病人有時會有頭暈、腹瀉、口中金屬味覺、過敏等副作用;停藥之後,這些不適現象都會隨即消失。

在治療完成 4 週後,通常會以呼氣試驗來確定幽門桿菌是否存在;倘若第一線治療失敗,可以憑經驗使用其他種類之抗生素進行第二線治療,成功率約有八成;然而,若再次除菌失敗,最好使用內視鏡採樣進行細菌培養,以確定哪些抗生素有效後,再給予適合的處方。成功除菌後特別要注意,在臺灣每年仍有 1 % 復發或再感染之機率,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再感染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auty101dr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